找规律一年级下册教案?⑶直接说出1、3、5、7、9这一组数字的排列规律。3、教学例8找规律,填数。⑴出示数字 5、10、15、20、25四人小组探讨,寻找这一组数字的排列规律。集体交流。⑵出示数字 3、6、9、12、15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那么,找规律一年级下册教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燃缓郑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找规律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找规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新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有趣地去观察、实践、创造、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找规律》,目的就是让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中主动创设活动、参与活动,积极投身实践,这样幼儿身心才能获得较大、较快的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二、说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的间隔排列。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列;并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三、说重点
活动的重点: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规律。
四、说难点
活动的难点:皮颂在有规律的排列中会表现2——3种规律。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找规律填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最简单的数列、
(二)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出数列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使学生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叙述数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在认识规律的同时,并能按规律填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找规律,按规律填数、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按要求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四十数到五十二、
(2)两个两个地数,从二数到二十、
(3)五个五个地数,从五数到五十、
(4)十个十个地数,从十数到一百、
2、在横线上填数、
(1)3连续加3,每次加得的和写在横线上、
(2)6连续加6,每次加得的和写在横线上、
(3)48连续减4,每次减得的差写在横线上、
(二)学习新课
1、谈话、
师:今天动物园里召开运动会,有7只小兔参加了一百米赛跑,它们参加比赛的号码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可是教练员点名时,发现有两只小兔迟到了,这两只小兔子的号码各首侍清是多少呢?你们能谈空猜出来吗?(此时学生十分兴奋,都想参与猜号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列的规律,学习按规律填数、
板书课题:找规律填数
2、教学例1、
(1)出示:1 4 7 10 13 □ □
师:像这样几个数按次序排列起来的,称它为数列、
请学生跟读“数列”、
(2)探索:
师:从整体看,后面的数与前面的数比较,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
师:每相邻两个数是怎样变化的?(在投影仪上演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前面的数加上3得后面的数、
师: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几?
生: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3、
师:刚才我们从整体和相邻的两数变化看,发现了这个数列的规律,我们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表达这个数列的规律: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3、(边说边板书)
师:先听老师完整地说一遍,看哪位同学能学老师说一遍、(指名说规律)
(3)填数、
师:谁知道迟到的两只小兔子的号码是多少呢?
生:(同桌互相后回答)是16,19、
(4)尝试练习
找规律填数:
a、3 7 11 15 19 □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 )、
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 )、
□里填( )、
b、15 12 9 □ □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 )、
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 )、
□里填( ),( )、
3、教学例2、
(1)出示:按规律在横线上填合适的数、
0 10 30________100
(2)探索:
师:从整体看,后面的数与前面的数比较,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
师:每相邻两数的差都一样吗?算算看、
生:每相邻两数的差是10,20,不一样、
师: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之间相差10,第二个数与第三个数之间相差20,那么第三个数与第四个数之间相差多少呢?
板书:
生:相差30、
师:第四个数与第五个数之间相差多少呢?
板书:
生:相差40、
师:从整体和相邻两数的差的变化看,这个数列的规律是: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每对者前相邻两数的差总比前面一对相邻两数的差多10、(边说边板书)
(3)填数、
师:现在你们知道横线上的数是多少吗?
生:是60、
师:怎样计算?
生:用它前面的数30,加上它与前面一个数相差的数30,30+30=60、
师:想一想,怎样检验?
(4)尝试练习,找规律填数、
1 2 4 7 11 □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 )、
每一对相邻两数的差总比前一对相邻两数的差多( )、
□里填( )、
4、教师小结:
找规律填数就要先从数列的已知数中找出变化的规律,然后再按规律填上合适的数、
(三)巩固反馈
1、找规律填数:(投影片)
(1)3 5 7 9 □ 13
(2)8 11 14 □ □
(3)35 30 25 □ 15 □
(4)□ 17 15 13 □
2、你能在每朵花中写上一个数,使这些花也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吗?
3、按规律填数,使每组数列不一样、
4、游戏:把全班同学分成红、黄、绿三组,持相同颜色数字卡片的按规律排列。
教学内容:
书第90-9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数字 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寻找并发现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图形,学生寻找规律。
⑴摆出下一组图形。(练习十六第3题)
拿者⑵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
☆☆☆☆△☆☆☆☆△☆☆☆☆△☆☆☆☆
※※〓◎◎※※〓◎◎※※〓◎◎※※〓◎◎※※〓◎◎
2、出示小棒拼摆图形。(学生跟着摆)
□△□△□△
他们的排列规律。
如果不从他们的排列图形来寻找规律的话,还能寻找出什么有趣的规律来?(引导学生从小棒的根数来寻找规律。)
3、揭示课题:简单的数字排列规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6
⑴学生根据摆的小棒图写出 4、3、4、3„„这样的数字变化凯敏轮规律 引导学生寻找出这些数字的变化规律。
⑵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摆图形■ □□ ■ □□ ■ □□ ■ □□
你能根据所摆的图形寻找出这道题目的数字规律吗?
⑶学生独立做例6第三小题。
集体反馈。
你是怎样排这些数字的?是根据什么规律排列的?
⑷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 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 #一年级#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消袜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认识米》: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二、初步认识1米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72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
谈话: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
《找规律》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涂色,摆学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规律的美,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事物(图形)的排列规律,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发现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找到的规律。
教学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同学们,六一节快到了,老师听说学校里要准备搞一次联欢会,每个教室都装扮装扮,看这些小朋友已经在自己装扮的教室里跳起舞来了。出示课件联欢会动画。
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有彩旗,灯笼和花朵。有销消兄很多小朋友在跳舞。 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看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不是,是有顺序的。是的,它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想不想找一下他们的规律呀?(想!)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领着学生认读
二、 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 课件出示彩旗图
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都猜的是红旗,来看看对不对。
以上就是找规律一年级下册教案的全部内容,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案 活动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各种有规律的现象,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现象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