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小熊老师在此带来全新助力,为您的六年级孩子精心绘制的科学思维导图系列,共28张,每一张都浓缩了一课的知识精华,旨在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轻松应对考试挑战。这学期的科学课程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七个课时,总计28节课,每张思维导图都承载着知识点的脉络与核心概念。我可以向您保证,只要孩子们能够熟练掌握这28张图表,那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记忆)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在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手)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了解)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记忆)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凹透镜)。(了解)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科学》六下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凸起)、边缘薄。
4、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5、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6、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7、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0、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1、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
1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3、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14、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
1,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2,目前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3,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有:(1)散发恶臭,污染空气(2)滋生蚊蝇,引发疾病(3)造成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生产等.
4,焚烧垃圾的优点:(1)占地小,使垃圾减量(2)避免污染地下水(3)产生的热量可用来发电;缺点:(1)消耗大量电能(2)留下残余物(3)造成二次污染
5,(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减少垃圾)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是(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
7,日常生活中以下垃圾是可以减少的:(1)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2)自带喝水杯外出,少买瓶装饮料(3)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
8,(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产生大量垃圾.
9,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这样可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
10,要有效地回收垃圾,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
11,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12,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电池里就包含了三种:(汞),(铅),(镉).
1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14,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15,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16,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目前60%的大陆面临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其中最严重的国家达(40多个).
17,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18,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等,可能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等,可能来自(家庭的洗涤剂,人的排泄物),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
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19,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20,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杂物有塑料袋,菜叶杂草等;生物方法是通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化学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氯,通过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21,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垃圾),(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22,(减少废气和废物排放)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办法.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广("无车日")活动,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23,减少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的方法有:(1)用纸袋和布袋(2)提菜篮子上菜市(3)减少塑料包装(4)用可降解塑料袋.
24,由于(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和(海洋环境的恶化),现有的生物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人类(滥捕乱猎)和(过度开发利用),更使得许多生物资源濒临枯竭.
25,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我国的(九寨沟),(长白山),(四川卧龙)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26,许多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但人类的活动也能够改善环境.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根据之一。放大镜是中间较厚、边缘薄、透明的(凸透镜),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作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是:
(1)移动放大镜: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人眼和观察对象直接来回移动,直至图形大而清晰;
(2)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观察对象,直至图形大而清晰。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使用观察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7、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什么是学霸,就是擅长学习,且每门学科成绩分数都很高的学生 。‘这里,小宋想重点强调的是一个词“每门”。然而, 在小学的课程当中,就有一门学科每次考试都会遇到,但家长们都很容易忽视的一门“非主科”——就是“科学”。
因此,尤其在 小升学的六年级阶段,努力学好“科学”这一门学科,就势在必行。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科学”不同于“语数外”,它的考点不多且不容易不丢分。平时稍加努力用心的同学,期末考试稳拿满分是不在话下的。
鉴于此,用心的小宋老师将 六年级下册科学(JK版本)的所有单元知识点进行了一个全面又系统的梳理与总结。 可以说考试的内容基本囊括在内,大家一定要将这些牢记于心!文章末尾还会附一期 最新的《六下科学期末检测卷》 ,同学们可以对照这些单元考点,自行测试一下。最后祝同学们升学顺利,加油!
其实, 小学的科学就是在为小升初后面的几门必修课(如生物、物理、化学等)作铺垫的 ,并且,科学这门学科在培养孩子们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时,还可以锻炼自身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对孩子们今后的学习和身心成长着实有利!
每天坚持整理各科学习资料,喜欢就请多多关注吧!
以上就是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的全部内容,10、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11、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等,可能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等,可能来自家庭的洗涤剂、人的排泄物,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