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五单元● 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分数减法的意义与整除减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 个加数的运算.●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那么,五年级数学下学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数学概念
1、任何自然数都可以用“n”表示。
2、0是自然数。
3、每一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紧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
4、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5、在表示温度时,为了区别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人们规定在零上温度的前面添上符号“+”,而在零下温度的前面添上符号“-”。
6、正数前面的符号“+”有时可以省略不写。例如:+12,+18可以写作12,18。
7、我们常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8、具有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叫做数轴。
9、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所有表示正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右边,所有表示负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左边。
10、原点(表示0的点)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点的分界线。
11、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12、正数大于负数。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
整数,会入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
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入学生空间看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概念 第一单元: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的方法:
(1) 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最大、最小各是多少;
(2) 根据统计的需要和数据范围的具体情况,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 排列编制成表;
(3) 统计各组中的原始数据的数目,填写统计表。 第二单元 ●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长方体是由 6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 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 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12 条棱可以分为 3 组,第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正方体是由 6 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个面)正方体的也有 12 条棱,它 (6 们的长度都相等。正方体也有 8 个顶点。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都一样;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正方体可以说是 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 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
小学的时候,我们只知道玩,并不知道知识点如何总结。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归纳
1、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成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①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②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3、物体旋转时应抓住三点:①旋转中心;②旋转方向;③旋转角度。旋转只改变物体的位置,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
一 、因数与倍数
1、因数和倍数:如果整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
2、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方法是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方法时依次乘以自然数。
4、2、5、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五年bai级下学期快要结束了,数学du课程也已全部学完。可在这学zhi期的学习过程中dao,我发现我们所使用的数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存在一些不足与矛盾,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最令人奇怪的是,这些不足大部分都集中在第三章《约数与倍数》之中。在讲约数与倍数的意义时,书中先为我们介绍了“整除”的意义: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整数a便能被整数b整除。也就是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在后面讲约数与倍数时,书中说“一个数最大的约数是本身,最小的约数是1;最小的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的约数”。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0不能是任何数的倍数或约数。但讲整除的意义时,只是说整数b不等于0,没有给整数a一个明显的界定。假如我用0作a,除以b,按照意义0就是b的倍数咯?定义并没有说a不能等于0啊!可如果是这样,不是与后面所讲的内容有矛盾之处吗?再翻到第三章的第2讲《能被2、5、3整除的数》,说到奇数和偶数时,也证明了整除的意义:0能被2整除,所以是偶数。既然0能被数整除,为什么不能做某数的倍数呢?除了上面有矛盾之处,我还发现了一个更加明显的错误。就在这一讲,对能被2、5、3整除的数的定位。

以上就是五年级数学下学期的全部内容,在五年级下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将深入探索数学概念,包括如何将原始数据分组整理。首先,学生需要找出数据的范围,明确最大值与最小值。接着,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将范围划分为若干组,并按顺序排列编制成表。最后,统计各组中数据的数量,填写统计表。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和分析能力。接下来,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