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书内容?风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空气的流动引起的,空气的流动则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产生了风。那么,四年级上册科学书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主要材料:
“溶解”单元过滤器材: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气体溶解器材:带有橡皮帽的注射器;蒸发器材:蒸发皿、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其他器材:放大镜、搅拌棒。
“声音”单元发声器材:大小不同的音叉和铁钉、锣、鼓、钢尺;传声器材:铝箔(能折叠成1米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尼龙绳。
“天气”单元测温器材:温度计;制作雨量器器材:高于15厘米的直筒透明杯子。
“我们的身体”单元模型:人体结构模型、人体骨骼模型、心脏模型;其他器材:哑铃、吸耳球、大约1米长的塑料管。溶解
谢谢!
风的强弱就是风速,风速是指空气在单位时间内流动的水平距离。根据风对地上物体所引起的现象将风的大小分为13个等级,称为风力等级,简称风级。蒲福风级”是英国人蒲福于1805年根据风对地面(或海面)物体影响程度而定出的风力等级,共分为0~17级。
风 级 风的名 称 风速(m/s) 风速(km/h) 陆地上的状况 海面现象
0 无风 0~0.2 小于1 静,烟直上。 平静如镜
1 软风 0.3~1.5 1~5 烟能表示风向,但风向标不能转动。 微浪
2轻风 1.6~3.3 6~11 人面感觉有风,树叶有微响,风向标能转动。 小浪
3微风 3.4~5.4 12~19 树叶及微枝摆动不息,旗帜展开。 小浪
4和风 5.5~7.9 20~28 能吹起地面灰尘、纸张和地上的树叶,树的小枝微动。 轻浪
5劲风 8.0~10.7 29~38 有叶的小树枝摇摆,内陆水面有小波。 中浪
6 强风 10.8~13.8 39~49 大树枝摆动,电线呼呼有声,举伞困难。 大浪
7 疾风 13.9~17.1 50~61 全树摇动,迎风步行感觉不便。 巨浪
8 大风 17.2~20.7 62~74 微枝折毁,人向前行感觉阻力甚大 猛浪
9 烈风 20.8~24.4 75~88 建筑物有损坏(烟囱顶部及屋顶瓦片移动) 狂涛
10狂风 24.5~28.4 89~102 陆上少见,见时可使树木拔起将建筑物损坏严重 狂涛
11暴风 28.5~32.6 103~117 陆上很少,有则必有重大损毁 风暴潮
12台风,又名“飓风” 32.6~36.9 118~133 陆上绝少,其摧毁力极大 风暴潮
13 台风 37.0~41.4 134~149 陆上绝少,其摧毁力极大 海啸
14强台风 41.5~46.1 150~166 陆上绝少,其摧毁力极大 海啸
15强台风 46.2~50.9 167~183 陆上绝少,其摧毁力极大 海啸
16 超强台风 51.0~56.0 184~202 陆上绝少,范围较大,强度较强,摧毁力极大 大海啸
17超强台风 ≥56.1 ≥203 陆上绝少,范围最大,强度最强,摧毁力超级大 特大海啸
大自然中的风形成的原因: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空气的流动引起的,空气的流动则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产生了风。
【#教案# 导语】身体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ēn tǐ,指人或动物的整个生理组织,有时特指躯干和四肢。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1、闭腊纤身体的结构
-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内部特点通过工具观察。
- 教学重点:身体组成部分及左右对称特点。
- 教学难点: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 教学准备: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 教学过程:引入动物身体特点,观察人的身体外形,体验左右对称的好处,观察身体内部。
2、骨骼、关节和肌肉
- 教学目标: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肢体活动中的作用。
- 教学重点: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作用。
- 教学难点:记录观察过程。
- 教学准备: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图等。
- 教学过程:引入骨骼的重要性,观察上肢运动,拓展对骨骼、肌肉、关节的认识。
3、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 教学目标:理解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 教学重点:呼吸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
- 教学难点:分析呼吸加快的原因。
- 教学准备: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等。
- 教学过程:引入运动与身体变化,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理解呼吸加快的原因。
4、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 教学目标:了解心脏在运动中的作用。
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的知识点:
一、天气与气候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地区性的气象状况,如晴、雨、冷、热等。而气候则是描述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描述天气的常用词汇包括:晴、多云、阴、雨、雪、雾等。常见的天气现象包括风、雨、雪、雷电等,它们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
季节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而昼夜的变化则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温度计是用来测量温度的工具,常用的温度计有摄氏温度计和华氏温度计。
二、植物的生长与变化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空气和营养物质。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很多,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具有厚实的茎和少量的叶子,以减少水分的流失。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密切相关,例如松树的叶子呈针状,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三、动物的特征与习性
动物根据其特征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哺乳动物具有乳腺,可以哺育幼崽,如人类、猫、狗等。鸟类的身体特征包括有羽毛、喙和翅膀,可以飞行。
以上就是四年级上册科学书内容的全部内容,1.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学习本节,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和各种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学完本节,要求学生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