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小学一年级数学《估一估量一量》课件篇一 一、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1厘米有多长呢?请你用手比一比。 1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伸开两臂比一比。 (学生站起来比划,教师拿着米尺到学生中巡视,发现误差大的进行纠正。) 二、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那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一年级#导语】课件(Courseware)是具有共同教学目标的可在计算机上展现的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素材的集合。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文字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文字版)
《找规律》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5页例1以及课后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师: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小朋友们做几节律动,看谁的眼睛亮最先学会,好不好?
(教师示范:拍手两下拍肩两下。师重复两次后边做边说:学会的可以跟着老师做。师生一同接着活动,重复四、五遍后教师喊停)
师:真不错,那再换一组头部运动:左右左右左右。
【 #课件#导语】课件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下面是的后续更新吧!
小学一年级数学《估一估量一量》课件篇一
一、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1厘米有多长呢?请你用手比一比。
1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伸开两臂比一比。
(学生站起来比划,教师拿着米尺到学生中巡视,发现误差大的进行纠正。)
二、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1.想不想知道我们每天使用的课桌有多高?
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你们的桌子大约有多长?把估计的结果告诉同桌,然后你们俩一起量一量,看谁估得准?(学生活动)
2.活动结束后,请学生汇报估计和测量的结果。
3.请估计准确的同学把估计的方法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估计的方法进行评价)
4.你们测量的课桌的高度是多少?
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5.活动后集体汇报。
(对于测量同样物体长度的小组进行比较,检验测量是否准确。)
三、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同学们,其实我们身上也有很多尺子,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1.请同学们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
【篇一】
一、复习引入
- 回顾已学的厘米和米单位,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 学生站起来比划,教师巡视并纠正误差大的估计。
二、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 学生估计课桌长度,并与同桌合作量一量,交流估计和测量结果。
- 引导学生评价其他同学的估计方法,讨论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 学生测量教室物品,如黑板、门的高度,教师指导测量方法。
三、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 学生估计自身身高、步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合作进行测量。
- 学生上台估计身高和腰围、头围,讨论测量方法。
- 学生以自身步长估计10米距离,体验测量长度。
四、练习
- 学生完成练习题,如P18第2题和P19第3题,交流解题过程。
五、总结
-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总结估测和测量的重要性。
【篇二】
教学目标:
- 学生能选用适当单位表示长度,会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 学生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形成估计意识,培养应用意识。
- 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
- 引导学生估计物体长度,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 创设激疑情境,让学生估计学校新多媒体教室的物品长度。
- 互动解疑,学生实际测量黑板、课桌长度,交流测量方法。
【 篇一 】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
小朋友们,校园就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把自己的家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是不是啊?那你想用什么来打扮自己校园呢?
学生说
你们的想象力真是很丰富!我想如果用各种漂亮的鲜花来打扮校园,那一定是非常漂亮。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去花圃看看吧
(课件呈现情境图
2、发现信息
黄花有20盆,紫花有30盆
3、提出问题
问题一: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
问题二:搬走20盆黄花,还剩多少盆花
问题三:搬走30盆紫花,还剩多少盆花
二、自主探讨解决问题
1、解决“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
(1)列式计算。
为什么有加法
那20+30=该怎么算呢?得数又是多少呢?
>(2)独立思考
>(3)同桌交流
>(4)学生汇报
3>方法一:2+3=520+30=50<
方法二:50可以分成20和30所以20+30=50
方法三:50-30=2020+30=50
方法四:2个十加3个十是5个十就是50
(5)输理算法
你们能看明白这几种算法吗
(6)算法优化
2、解决“搬走20盆黄花,还剩多少盆花?”
50-20=30
学生说说算法
3、做一做
出示:30+40;70-30<
教师引导学生输理关系
4、揭示课题
像20、30、50这些数,都是整十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 #课件#导语】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数学的兴趣。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下面是整理分享的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位置》,欢迎阅读与借鉴。
【 篇一 】
教学内容:
位置(第5页)
教学要求:
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课件座次卡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初步感知位置
1、谈话引入师:小朋友咱们班今天来了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可想和你们交朋友呢(出示动物卡片)你想跟哪个动物交朋友,你就对它介绍一下你的位置,它好过去找你
2、小朋友自我介绍,并拿到动物卡。
二、创设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位置
1、找座位游戏师:每个小动物背后都有一个小秘密,打开看一看(动物卡背后有新座位号)
师:先用你的眼睛找一找你的新座位在哪里,与你的同伴说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
师:在行动之前,你想提醒小伙伴们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互相谦让。
以上就是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的全部内容,【篇一】一、复习引入 - 回顾已学的厘米和米单位,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学生站起来比划,教师巡视并纠正误差大的估计。二、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 学生估计课桌长度,并与同桌合作量一量,交流估计和测量结果。- 引导学生评价其他同学的估计方法,讨论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