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奥数?小学三年级奥数题篇一 1、三年级奥数题:数数 20只小动物排一排,从左往右数第16只是小兔,从右往左数第10只是小鹿,求从小鹿数到小兔,一共有几只小动物?2、三年级奥数题:压岁钱 小华用压岁钱的一半买了一只新书包,又用余下的一半买了几本连环画,又用余下的一半买了一个铅笔盒,还剩4元,小华的压岁钱一共有多少元?3、那么,三年级上册奥数?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题目1:甲、乙、丙三个班共有学生161人,甲班比乙班多2人,乙班比丙班多6人,乙班有多少人?
答案:设丙班有x人,则乙班有x+6人,甲班有x+6+2=x+8人。因此,x+(x+6)+(x+8)=161,解得x=49,所以乙班有55人。
题目2:张洁比妈妈小24岁,4年以后妈妈的年龄是张洁的3倍,今年张洁多少岁?
答案:设今年张洁的年龄为x,则妈妈的年龄为x+24。4年后,张洁年龄为x+4,妈妈年龄为x+24+4=x+28。根据题意有3*(x+4)=x+28,解得x=7。所以今年张洁7岁。
题目3:靖宇大街上原有路灯121盏,相邻两盏路灯相距40米;为美化街道,将老路灯全部改换成新式路灯51盏,求相邻两盏新路灯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答案:原有路灯共长121*40=4840米,现在共有51盏路灯,所以新路灯之间的距离为4840/50=96.8米。
题目4:小山是安乐街的交通警,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信号灯,他发现信号灯的变化情况是红、黄、绿、黄、红、黄,……,如果从红灯亮开始,当信号灯变化了39次时,是什么颜色的灯在亮?
答案:信号灯变化周期为4次,39次变化后,模4余3,所以是黄色灯在亮。
题目5:一个长方形,长是宽的3倍,周长是48厘米,求宽是多少?
答案:设长为3x,宽为x,则有2*(3x+x)=48,解得x=6。
问题一:三年级数学主要是学什么。?。。1、毫米、分米的认识:
(1)会用厘米估计常见物体的长度,并在实际测量中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2)通过测量活动,实际感受1毫米和1分米大约有多长,会用毫米和分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估计.
(3)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会用这些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4)能完成有关的计算和应用,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千米的认识:
(1)了解千米是比米大很多的长度单位,知道1千米大约有多长,并初步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能正确换算和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吨的认识:
(1)了解吨是比千克大很多的质量单位,知道1吨大约有多重,了解质量单位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吨、千克、克之间的进率,能正确换算和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能估计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加法:
(1)能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知道笔算的算理和注意事项.
(3)能熟练完成两位数、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4)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逐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
2、减法:
(1)能从实际的情境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能根据信息提出恰当的数学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估算的过程,并逐步学会合理、恰当的估算,能用估算的结果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笔算的算理和注意事项.
(4)能熟练完成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加减法的验算: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减法验算方法的数学依据和意义,并熟练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2)能选择恰当的方法对加减法进行验算,并逐步养成对自己的计算进行验算的好习惯.
第三单元:四边形
1、四边形:
(1)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能利用特征辨别哪些图形是四边形.
(2)能在点子图或方格纸中画四边形,能在钉子板上围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能辨别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2)能在点子图或方格纸中画平行四边形,能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
(3)渗透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3、周长:
(1)结合具体实物和图形理解并准确掌握周长的概念,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给定图形的周长.
(2)能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或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能比较两个图形周长的大小.
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选择恰当的方法熟练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能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5、估计:
(1)在准确掌握长度单位的前提下,能合理、恰当的估测某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包括周长).
(2)能利用估测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1、例1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除法的含义,并回顾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
问题二:小学三年级是不是就要学奥数学奥数,有利有弊,您要考虑一下,为什么给小孩学奥数。
小学三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1.一条路长100米,从头到尾每隔10米栽1棵梧桐树,共栽多少棵树?
路分成100÷10=10段,共栽树10+1=11棵。
12棵柳树排成一排,在每两棵柳树中间种3棵桃树,共种多少棵桃树?
3×(12-1)=33棵。
一根200厘米长的木条,要锯成10厘米长的小段,需要锯几次?
200÷10=20段,20-1=19次。
4.蚂蚁爬树枝,每上一节需要10秒钟,从第一节爬到第13节需要多少分钟?
从第一节到第13节需10×(13-1)=120秒,120÷60=2分。
5.在花圃的周围方式菊花,每隔1米放1盆花。花圃周围共20米长。需放多少盆菊花?
20÷1×1=20盆
6.从发电厂到闹市区一共有250根电线杆,每相邻两根电线杆之间是30米。从发电厂到闹市区有多远?
30×(250-1)=7470米。
7.王老师把月收入的一半又20元留做生活费,又把剩余钱的一半又50元储蓄起来,这时还剩40元给孩子交学费书本费。他这个月收入多少元?
[(40+50) ×2+20] ×2=400(元)答:他这个月收入400元。
8.一个人沿着大提走了全长的一半后,又走了剩下的一半,还剩下1千米,问:大提全长多少千米?
1×2×2=4千米
9.甲在加工一批零件,第一天加工了这堆零件的一半又10个,第二天又加工了剩下的一半又10个,还剩下25个没有加工。
工效比
(1+0.25):1=5:4
时间比
4:5
6/(1/4-1/5)=54
答:两队全做完成a工程要用54天
小学奥数三年级-应用题板块-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是小学奥数中的基础类型,主要研究两人或多人之间的岁数关系。解答这类问题时,需要掌握两个基本常识:两个人的年龄差始终不变,以及随着年份的增加或减少,两个人的岁数同时增加或减少,且变化的值相同。
一、基本公式与解题方法
基本公式:
年龄差 = 甲年龄 - 乙年龄(始终不变)
几年后或几年前,甲(或乙)年龄 = 当前甲(或乙)年龄 +(或-)年数
解题方法:
画时间轴:通过画时间轴来直观展示年龄变化。
代入排除:根据题目条件,代入可能的值进行验证。
和差倍问题转化:将年龄问题转化为和差倍问题进行求解。
二、重点例题解析
例题1
题目:姐姐今年15岁,妹妹今年10岁。试问,当两人年龄和为51岁时,两人各应是多少岁?
分析:姐姐比妹妹大5岁,这是一个不变的年龄差。当两人的年龄和为51岁时,可以转化为和差问题进行求解。
以上就是三年级上册奥数的全部内容,题目1:甲、乙、丙三个班共有学生161人,甲班比乙班多2人,乙班比丙班多6人,乙班有多少人?答案:设丙班有x人,则乙班有x+6人,甲班有x+6+2=x+8人。因此,x+(x+6)+(x+8)=161,解得x=49,所以乙班有55人。题目2:张洁比妈妈小24岁,4年以后妈妈的年龄是张洁的3倍,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