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朱熹小学原文及译文,朱熹小学古诗

  • 小学
  • 2025-07-07

朱熹小学原文及译文?《小学》序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淳熙丁未三月朔旦,晦庵题:古时小学之教,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扦格不胜之患也。今之书籍,博而寡要,又皆古人之陈迹,不可以今人之事一一绳之。然古今虽异,其理则一,那么,朱熹小学原文及译文?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朱熹小学古诗

《小学》由朱熹编纂,其核心内容是教育儿童如何处事待人,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尊敬长辈,下面就是《小学》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杨氏之子

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伯牙绝弦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要表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太好了,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要表达流水,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表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学奕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朱熹与长子授之原文及翻译

春日寻芳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时芳草鲜美,儿童放纸鸢于村外;春花绚烂,妇女戏秋千于杏院。小姊妹或三三五五踏青陌上,寻芳水滨。桃红柳绿,日丽风和,一年节令,此为最佳时也。

译文

正值花草鲜艳美丽的时候,孩子们在村外放风筝,妇女们在开满绚丽春花的庭院中荡秋千。有些小姐妹三五结伴成群到郊外踏青,在水边寻找好看的花草。随处可欣赏桃红柳绿的美景,并且享受风和日丽的天气。一年之中,要数春天是最好的时节了。

春日

宋朱熹

春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天正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之时。很多人会选择在三四月份天气开始回暖的时候带上家人,或邀上三五好友出去走走,散散心,聊聊今后的事。虽然今年因为疫情很多人只能干坐在家里,但不妨趁次机会,看看古人是怎么度过春天的吧!

诗中的“胜日”指的是美好的一天,诗人的愉悦之情从开篇就跃然纸上,由此读者就更加会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

“胜日寻芳泗水滨”,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朱熹抛开繁冗的公务,在泗水之畔寻找春天的美好。

小学朱熹全文及解析

《偶成》朱熹小学四年级的。

《偶成》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文: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译文: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全文赏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是诗人用切身体会告戒年轻人的经验之谈,说明人生易老,学问难成,因而必须爱惜光阴。因其“易老”、故“不可轻”,可见惜时之重要。说明应该珍惜自己美好的年华,努力学习,切莫让可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溜走。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诗人以敏锐、细腻的笔触,借用前人诗句中的优美形象,结合自己对“少年易老学难成”的深切感受。

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梦未觉,梧叶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备增劝勉的力量;从而使“一寸光阴不可轻”的题旨得以更鲜明的体现,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小学》全文及翻译

《惜阴》(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人在年少的时候,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学问等这些很难成功,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分一秒,

不能蹉跎岁月,虚度光阴。还没等到从春色一觉醒来的时候,门前台阶前的梧桐树已经在秋天

的落叶中沙沙作响了。

一本朱熹之旨的译文及注释

《小学》序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淳熙丁未三月朔旦,晦庵题:古时小学之教,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扦格不胜之患也。今之书籍,博而寡要,又皆古人之陈迹,不可以今人之事一一绳之。然古今虽异,其理则一,其于治心治身,固未尝不同也。故特取其可以为今人之法者,辑而录之,以俟夫有志于学之士,庶几得所依归焉。

译文

淳熙丁未年三月初一,晦庵题写:古代的小学教育,注重洒扫应对进退的礼节,以及爱亲敬长、尊崇师长、亲近朋友的道理,这些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而必须让孩子们在年幼时就讲解并练习这些道理,希望他们习惯与智慧一同成长,教化与内心自然融合,从而避免无法适应社会的困扰。现在的书籍虽然广博但缺乏重点,且都是古人的陈迹,不能一一用今天的事情来衡量。然而古今虽然不同,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一致的,对于治理心性、修养身心的原则,其实并未有什么不同。因此,我特别选取那些可以作为今人法则的内容,编纂并记录下来,以供那些有志于学习的人士参考,或许能帮助他们找到依托和归宿。

以上就是朱熹小学原文及译文的全部内容,古时的小学教育,教导人们洒扫清洁、应对进退的规范,以及尊敬长辈、亲爱亲人的道理。这些都旨在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奠定基础,并且必须在孩童时期就让他们学习并实践。目的是让他们在智慧成长的同时,性格和行为也能逐渐养成,避免出现无法适应的情况。虽然完整的《小学》一书如今已不可见,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