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杭州时代小学招生?杭州蕙兰未来科技城学校(小学部),计划招生140人,报名人数182人,派位比1.3。杭州市余杭蔚澜学校(小学部)(民转公学校),计划招生88人,报名人数519人,派位比5.9。杭州市余杭区育海外国语学校(小学部),那么,2017杭州时代小学招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杭州小学入学条件如下:
1、本市户籍儿童少年;
2、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
3、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规定可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
4、父母在我国驻外机构工作或因公派往并长期在国外工作,或父母双方均在野外地质勘察部门工作,户籍所在地确实无人照顾,需由本市亲属照管或寄养在本市的儿童少年;
5、或驻杭部队现役军人子女。
杭州幼升小报名需要的材料如下:
1、有杭州户籍的家长,除了原件,还要准备复印件:
①、家庭户籍本专和父母或法定监护人身属份证。
②、父母双方或法定监护人在杭的有效暂住证和房产证(房屋租赁证明)。
③、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证。
2、进城务工人员带孩子去报名,要提供这些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
①、家庭户籍簿和父母双方身份证。
②、父母双方在杭州的(临时)居住证和房产证(房屋租赁证明)。
③、父母双方或一方在杭缴纳社会保险的凭证。
④、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在杭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或工商部门办理的在杭营业执照。
⑤、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证。
⑥、《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户籍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签发的合法生育证明。
杭州小学报名流程:
1、家长在网报时间内“浙里办”将位置定位到杭州市某某区,搜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入学一件事联办“进行报名。
2、等待公办、民办学校录取、公办小学要进行儿童现场信息核验。
3、经审核符合条件的报名人数(以下简称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民办小学,由民办小学所在地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电脑派位并公布录取结果;报名人数未超过招生计划数的民办小学,报名儿童一次性全部录取 。
申请一张人才居住证,外地户口的小孩也能在杭州上学了。在杭州外地户口的小孩想要上学,父母双方都需要具有居住证,而且小孩也要有居住证,根据杭州积分入学的相应政策,小孩是以四表生的身份入学。但如果父母一方拥有杭州人才居住证,那么小孩就可以按照三表生优先被录取到公立学校。
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申请杭州人才居住证呢?以下四个条件只要满足其中之一就可以。
1、全日制大专紧缺专业;
2、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
3、具有一本紧缺工种的高级工证书;
4、在杭州投资达到50万元以上。
如果本人的社保是在缴状态,那么立即就可以申请,两个星期左右就能拿到人才居住证了。
如果学历不高,也没有足够的现金可以投资,但是想要申请人才居住证的,可以通过报考一个稀缺工种的高级技工证来实现,考取证书以后就能够直接办理人才居住证了。
由于高级技工证下证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如果打算让小孩明年在杭州就读,那就应该提早准备起来了,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咨询一下户通天下。
杭州私立小学入学条件为要么有杭州户口,要么有杭州居住证,费用一般为25000元/学期。
不过申请居住证还是有前提条件的:需要在居住地社区或派出所办理居住登记满6个月。并且不仅家长要有居住证,孩子也要有《儿童居住证》。而儿童居住证的一项申请条件,就是需要父母双方有一人在杭州连缴1年及以上社保。从缴纳社保开始,包括登记居住,到最后拿到居住证就要超过1年时间。以往几年,每年都有家长因为没有注意这些问题,后期办不出居住证导致孩子无法在杭州报名,只能回到原户籍上学。学龄户籍儿童在杭州上学按"住、户一致"优先原则录取。当报名人数超过学校招生计划时,根据学龄儿童户籍和家庭住宅情况,按照“住、户一致”优先原则,按下面四种先后顺序录取:
(1)学生与父母同户、同住,常住户口在本小学学区者(一表生);
(2)学生从小(自出生日起)寄养在本市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家,常住户口在本小学学区者(二表生);
(3)学生有本市常住户口,但不属于上述两类者(三表生);
(4)学生无本市常住户口,小学在杭借读者(四表生)。
首先安排录取有杭州户籍的儿童入读,这部分学生也就是“一表生”“二表生”;其次是安排录取有杭州人才证的,也就是“三表生”;之后是安排录取申请积分入学的儿童,也就是“四表生”。
暂行办法第二条明确规定: 二、凡在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应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符合计划生育政策,且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在我市已取得暂住证并至当年8月底前已在我市实际居住一年及以上,同时其父母一方或法定监护人与我市用人单位签订一年及以上劳动合同或取得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并按规定在我市交纳社会保险一年及以上的,可以在我市申请就学。 是否在居住地所在的小学入学,这要根据学区学额情况由区教育局统筹安排。可以致电所在区教育局咨询或网上咨询。
以上就是2017杭州时代小学招生的全部内容,杭州小学入学条件如下:1、本市户籍儿童少年;2、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3、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规定可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4、父母在我国驻外机构工作或因公派往并长期在国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