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在新学期第一课,我们探索了二年级下册数学中的《有余数的除法》。课程重点分为两点:一是通过动手摆小棒活动,直观理解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意义;二是通过分组操作,让学生体验并理解在平均分配物体时,可能会出现余数的情况,进一步探索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两个班级的学习情况,那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反思内容扩展性:《有余数的除法》作为表内除法知识的扩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的除法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达成:通过教学,学生基本理解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同时,学生也掌握了余数小于除数的重要原则。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反思直观学具操作:利用直观学具进行操作,如摆正方形活动,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形成了余数概念。 动手实践: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通过交流、沟通、互动和思考,获得了余数概念的直观理解,为抽象概念的掌握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学生学习情况反思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对余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认知难点:学生在理解除数与余数的关系时,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38÷6= 6......2
6
6/38
36
2
只能写成这样,希望能够明白,没有办法写横,就看看吧!
在新学期第一课,我们探索了二年级下册数学中的《有余数的除法》。课程重点分为两点:一是通过动手摆小棒活动,直观理解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意义;二是通过分组操作,让学生体验并理解在平均分配物体时,可能会出现余数的情况,进一步探索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分析了两个班级的学习情况,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除法竖式各步骤的实际含义上有一定困难。主要是由于他们未能清晰区分“被除数”和“商与除数的乘积”的概念。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首先,我们通过“分一分”的活动,每名学生得到10根小棒,尝试将其按每3根一组进行分配。这一过程不仅让孩子们直观理解了“余数”的概念,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对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亲手摆弄小棒,学生对除法的书写方法也有了初步接触,尽管技巧还需提升。
其次,我们引入了“写一写”的环节。通过示范讲解,我向学生们展示了如何用竖式表示除法运算。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以及数学中有些知识是固定规定的,不适合学生自主探究,我选择直接传授除法竖式的写法,而非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不过,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记忆,而是基于学生已有直观经验的指导性讲解。之后,通过回顾与提炼,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们对除法算理的理解。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题,如:
一、21÷5=4.....1。
二、32÷6=5.....2。
在整数的除法中,只有能整除与不能整除两种情况,当不能整除时,就产生余数,所以余数问题在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
当不能整除时,就产生余数,取余数运算:a mod b = c(b不为0) 表示整数a除以整数b所得余数为c,如:7÷3 = 2 ······1。
具体解题过程见本文图,如下:
除法的法则:
除法的目的是求商,但从被除数中突然看不出含有多少商时,可用试商,估商的办法,看被乘数最高几位数含有几个除数(即含商几倍) , 就由本位加补数几次,其得数就是商。
小数组:凡是被除数含有除数1、2、 3倍时,其法为:
被除数含商1倍:由本位加补数一次。
被除数含商2倍:由本位加补数二次。
被除数含商3倍:由本位加补数三次。
在教授二年级学生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引入包含除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分小棒的实践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让学生用10根小棒进行分组,分别尝试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6根,看能分给几个人。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完成相应的表格,然后仔细观察和比较不同情况下的分法。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可以发现每组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另一种是有剩余的。这种发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自然地引入了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会出现剩余,剩余的部分被称为“余数”。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例如,可以讲解如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分发食物、分配物品等。通过这些实际应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概念的过渡,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以上就是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的全部内容,在教授二年级学生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引入包含除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分小棒的实践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让学生用10根小棒进行分组,分别尝试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6根,看能分给几个人。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完成相应的表格,然后仔细观察和比较不同情况下的分法。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