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深刻体会“心平气和”的内涵:阅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深刻体会到了“心平气和”不仅是一种心态和教学方式,更是对学生、家长和同事的深切关怀与理解。这种态度在日常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以平和的心态处理各种突发情况。音乐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书中提到的利用音乐来安抚学生情绪、那么,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1
印象中,带过4个一年级了,这其中,有三个担任班主任。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的时候了,这些刚踏入校门的小东西们,活力无限,但什么规矩又不懂,这边一会儿哭了,那边一会儿要去尿尿,早晨不会读书需要老师领着读……没半个月就差点累趴了,还好,那些没有经验的日子,幸亏有年轻旺盛的经历。看薛瑞萍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过去,这细碎繁琐的日子,唯有亲身经历过并且担任过班主任的老师才会有深刻体会。这些小小的能人儿,个个像秋天饱涨的豆粒,一不注意就到处乱蹦乱跳开了,除了其他老师在上课,否则简直是分分钟都不敢让他们离开视线。
薛老师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声音要小而柔和,“我的静和柔是会传染的,安静总会从一些孩子到达另一些孩子”,这种柔和安静状态的美好,直到今年我才有所体会。当我心平气和,柔和而安静的时候,学生们感受到了,并且这种柔和和安静传遍了整个教室,只有心安静柔和了,才能体会和感受到彼此之间的爱吧,那节课,我和学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心连着心的愉悦。下课了,我离开教室的时候,温佳诺跑到我身边对我说“老师,你好温柔啊!”望着她仰望着我的天真小脸,一种神圣从心底升起,多么可爱而又容易满足的小天使啊!我真的应该再改变一下自己的脾气,每天这样温柔地对待他们。
1.一年级的好处是看见孩子一天跟一天不一样,真有成就感。
2.老师无论如何不可以说学生的坏话,也不可以说家长的坏话。
3.常规教育可围绕一个中心词:静。讲课声音尽量小,学生读书要求用心但轻声。
4.一句刻毒的话出口,也会在自己心灵上留下划痕。
5.*要承认差异,辅导弱孩子,以不伤害他对学习的信心为前提。以沮丧和自卑厌倦为代驾的“今日懂得”,其实是竭泽而渔。能含糊的尽量呼呼,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以任何方式告诉她:你是不行的。
6.听适合的音乐真的是休息和调剂的好方式。
7.教师的不祥之器是什么?怒!
8.*不要着急,不要生气;要微笑,要温和。训斥的次数多了,就没有效果了,教学和班级管理就会陷入弹药补给不足的狼狈状态,最后山穷水尽、弹尽粮绝。焦头烂额又不得善果,必定是这个愚蠢的教师。
9.孩子对周围环境过分挑剔,就是一种能力差的表现。孩子的问题及早地暴露出来,那是好事情,孩子越小越容易调教。
10.来学校不光是学知识,也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同学的交往磨练培养自己。磨合、纠纷、挨罚,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11*教师把份内之事圆满扎实地完成,竭尽全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原本,孩子与孩子之间的竞争力归根到底就是家长素质的竞争。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书心得:
深刻的教育智慧:阅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深刻体会到了“心平气和”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薛瑞萍老师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如何在一年级学期初,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适应学习,从不惧怕到爱上学习。这让我意识到,对待孩子的内心需要细致呵护,任何过于急躁的方式都可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细致入微的引导方法:薛老师在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引导一年级学生适应学习,包括班级管理、规则制定以及与学生的互动等方面。她强调从手把手教起,直到班级秩序渐成,这种细致入微的引导方法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启发。我开始更加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如何以平和的心态和细致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并享受学习过程。
与家长的真诚对话:书中第二部分“请跟我来”是薛老师与家长的对话,她以真挚的情感传递了作为教师的责任感与爱心。这让我认识到,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努力。薛老师提出的“与孩子共同阅读”、“培养孩子的静气”等观点,对我与家长的合作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1
朋友推荐一本薛瑞萍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原本以为是闲暇之余的消遣之作,细细品味之下,却感慨万分,唏嘘不已,同时又发人深省。
读书之始,我是觉得应该对自身的启发不是很大的。因为我是教数学的,而薛瑞萍老师是教语文的,虽同为一年级教师,但在一些方面始终有着细微的差异,比如薛瑞萍老师教拼音时就提到,语文和数学是不同的,是可以混着拖的,所以在教孩子们拼音时,她是有很大耐心的,可以一点点的慢慢的教孩子们,但是数学却不一样,数学不像语文,有着阅读作为温床,可以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与领悟,数学有着它的客观性,它要求迅速准确,所以本身比较枯燥一些。深入阅读之后,才发现,教语文和教数学有什么区别呢?不都是教书育人吗?于是才认真的去阅读,去体味薛瑞萍老师在书中表达的涵义。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所获。
首先是“定能生慧,静纳百川”的睿智,这对于教低年级孩子的老师来讲,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智慧,面对那些天性好动,又不懂世事的孩子们,有时候真的很难做到心平气和,但是身为教师,这却是我们必备的一种素养,说到老师这个职业,不得不说我们的鼻祖孔子,他老人叫就曾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阅读成为教师和班主任的必备技能,阅读有益书籍,思考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解并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以此改进教学策略,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通过“三个联系”——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学生特点、理论与班级氛围——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教学能力。
主动沟通是建立师生关系的关键。用心与家长、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以正面的态度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主动沟通能力。尊重和信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通过家长会、家长信、家长电话等方式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同时,通过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态度。
教学札记不仅是一个记录教学现象和小事件的习惯,更是一个积累经验和情感的途径。通过日积月累的记录,可以总结教学经验,发现学生特点和变化,更好地理解学生,提升教学效果。记录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教师成长的见证,是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回顾个人的教学经历,尽管成果有限,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是宝贵的财富。教师不仅需要基本的素质如敬业、耐心,还需要主动学习、总结反思,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机制,与学生建立友谊,共同成长。
以上就是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全部内容,《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书心得:耐心引导,注重过渡:薛老师对于一年级新生的常规教育充满了智慧。她明白孩子们需要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因此不急于求成,而是耐心引导孩子。她首先强调的是安静,通过反复强调,让孩子理解安静的重要性,并逐步增加其他任务,帮助孩子逐渐适应小学生活。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